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學生作品:生命史與敘說探究

就是不斷跌破你的眼鏡

學齡前
  家庭──我自小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長大,無拘無束的生活也給自己良好心理健康的底子,從小覺得這些習以為常的家庭生活,直到年紀越來越大才更深切體會到,原來不是每個人的家庭都這樣完整健康,因此到現在我仍舊很感謝我的父母給我幸福、完整的家。
  人際──是一個群友階段(男女不拘),天真無邪的年紀讓我在幼稚園裡交到許多好朋友,有些人甚至在畢業後還有聯絡。當時的自己覺得,只要是能玩在一起就是好朋友!

六至八歲低年級
  人際──越來越知道男女大不同,並且朋友之間偶爾會小小吵架,這時的自己正試著去了解另一個不同的個體,因為每個人感受不同,再加上年齡的關係,大家表達上沒辦法很周全,小女生之間鬥嘴、起口角好像是件滿正常的事。當時的自己覺得,男生大部分都是臭男生(好動,身上又很臭),女生要團結起來才不會被欺負,現在回想起來,或看到這年紀的孩子對異性的反應,都會不禁啞然失笑!

九至十一歲高年級
  人際──開始比較清楚男女之間的界線,到了高年級時,同學之間開始會說:「誰是誰的女朋友!」或「某某某喜歡他/她!」,小小內心已經在好奇「情侶」是怎麼一回事了。
  而因為在升高年級換班時,幾乎所有好朋友都沒有跟我同班,導致有一段時期有些鬱悶,不太敢打開心門主動去交新朋友;而又在這個時期,無論是學才藝,或常常跑去鄰居家串門子,剛好都會遇到較多大哥哥、大姊姊們(大約二十來歲),可能看著我年紀小又童言童語地可愛,總會比較關心、讓著我;再加上很幸運的遇到兩位非常有耐心、愛心的班導師,不但在乎課業也在意我的心理健康,使我對於年紀較長的人都會有安全感,覺得大人們都是為我著想的。
  當時的自己發覺,朋友不但分男女,甚至比朋友更進一步交往的還有情侶這回事;並且對於長輩始終充滿安全感。
十二至十七歲中學時期
  人際──延續著不敢主動交朋友的陰霾,緊接著面對班上女生開始有的這個必經過程──小圈圈。國中時,自己也不例外地融入了某個圈圈裡頭,只是這個圈很小;直到班上幾個較強勢的女生相繼轉學後,我才真正開始更頻繁地接觸不同的人,漸漸享受跟朋友在一起的快樂,然後開始出現「真正」的班對。
  而從國中二年級開始,我不只不斷學習擴大自己的交友圈,希望取得同儕間的認同感;也漸漸開始從自卑中走出來,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能帶給別人哪些幫助,也幸運地在國、高中畢業前擁有許多值得珍惜的友誼。
  而以朋友相處的部份來說,六年皆就讀同一所完全中學,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各有優缺點:
缺點是──由於班上同學中有許多人跟我一樣,因此國高中時期的交友圈多少有些重複。
而優點是──比起新進同學,直升高中部的學生對校園的熟悉感剛開始相對是比較佳的!如此優勢在嚴謹校風裡,對於稚嫩小高一來說是很好與人互動的大門(介紹福利社幾點去比較沒人、哪個教官比較兇啦…等等),我想這也是我漸漸在人際關係上有更多信心的原因之一。
  感情──國中時,某個小男生僅僅是一些些喜歡就開始不斷向我示好,而我在還搞不清楚自己對於這個人是不是有好感前,在身邊朋友們的撮合、鼓吹之下,加上不太會拒絕人因此而「在一起」了!後來也因為畢業的關係分開(這通常是每個小班對分手的原因,真的很奇妙!)。高中後關於與異性相處的部分,仍舊學習地零零落落,所以在高中畢業後又重蹈國中時的覆轍(想想還真是對這些男孩們感到抱歉)。
  家庭──然而和家人相處的部份,從國小時期乖巧聽話,和弟弟感情融洽,直到升國中後將朋友看得比家人還重要(更何況那時多了許多真心相待的朋友),越來越覺得父母嘮叨、弟弟很幼稚(差五歲);或許因為短時間內吸收外界太多新事物和新知的刺激,開始嫌父母的規矩、想法古板,這想法連帶投射到家中其他長輩;原生家庭中的摩擦使自己很想離開這個從小依附之地,而迫切尋得獨立自主的方法,那時的自己卻不知道,離開並無法解決這些溝通、同理上的鴻溝,逃避問題只是更多累積往後爆發的能量。
  整體來說,在全部中學階段裡與同儕之間相處的經驗及親密感是快速提升的;而與親人的關係疏離,親密感下降。

十八至二十三大學、工作時期
  家庭──上大學後與家人的關係更加惡化,因為遠在外地溝通時間減少,再加上原本溝通管道已不是很暢通,惡化到最後離家,並且脫離學生生活,直接休學去工作,一來是想經濟獨立,二來是想脫離家裡的「魔掌」。
  想當然爾,這樣跌破眼的舉動,家庭關係更是來到冰點,畢竟我還是國立大學的學生,更是家族中年紀最大、最先考上國立學校的孫子,許多長輩的雙眼都盯著看,但這樣的互動反而更讓我覺得離開家是正確的選擇!
  工作──從在飲料店打工,到保險公司工作成為公司最年輕的業務、最年輕的主管,這段時間培養了與陌生人迅速打好關係的底子,尤其是給別人良好或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已經如吃飯般容易、像呼吸一樣自然;真正學會如何處理正式場合的互動,擁有交際上的觀念和潛規則,我想就是在這時期開始。
  直到接觸教會後,在諸多因素(開始想發掘興趣、主管作風對客戶有不合理的損失等)和為了跳脫舒適圈的情況下,我選擇在自己收入最高峰的時刻,不顧老闆、主管的挽留而換了工作,轉換跑道至物業管理中心;當然,雇主不會看著你前份工作收入而給你相對應的薪水,我從底層櫃台做起,領著少少的兩萬八,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就一股勁地認真做下去,嚴謹的行政作業流程也讓我從中學習不少那些我原以為不重要、很簡單的事項,半年多後在一些人事因素,公司急需調度的機會下,幸運地被拔擢升為副理的位置。
  感情──我在工作時期完全忽略掉這一塊!只要進入到工作場合,就變成工作狂,每件事情對事不對人,所以也常常嚇到比我大卻比我資淺的同事。其實在這段時間有很多異性向我示好,而我也不知到那時再發甚麼神經,就是覺得另一伴要在一起可以,不過先決條件是,要馬一起工作成為事業夥伴一起拚,要馬就要比我厲害。所以我有許多的約會(其實可以約會的時間也不多),但到最後都無疾而終,甚至還有很多當時曖昧的男性朋友現在都結婚生子了!現在看來覺得很好笑,可是也不後悔,畢竟當時都是自己的選擇。
價值觀──隨著業務時期年收入越來越高,眼睛也越長越到頭頂上,與朋友或同儕相處時漸漸變得自傲(同齡相比的年收入)和勢力(關係不平等),價值觀開始扭曲。但這當中其實也和我所處工作環境中的同儕有很大的關係,我在那些你爭我奪的戰場上受到許多傷害,為了保護自己,我選擇將心門封閉,有段時間我感受不到朋友互相表達的真心,應該也可以說幾乎沒有朋友,處境如同美國一企業家所言:「窮到只剩下錢」,一直到接觸教會之前可以說都是這個狀態。
  當時的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利益關係,幾乎不相信可以有毫無保留的付出和愛這回事,並且覺得靠自己最好,別人都不可靠,包括家人。

二十三至今重回校園的決定
  家庭──在工作時期透過父母,剛好有機會接觸到教會的人,一段時間後我受洗成為基督徒,原因其實很簡單也很寶貴,我找到一個會毫無保留愛我和支持我的地方,也因為我父母及弟弟陸續受洗,家裡洋溢著許久不見的和諧氣氛,雖然仍是會有些爭吵,但我們的溝通漸漸敞開;最重要的是,我終於認識也知道,原來在這世界上有一位愛我的天父,祂創造我們有祂的計畫,每個人都不同,但相同的是要我們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彼此接納包容;因為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而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是最特別的。
  信仰──因為認識耶穌,讓我們家庭有一百八十度的翻轉,自己人生的價值觀也開始被挑戰。也因為我在教會有機會去服務許多孩子,無論是一般會眾的幼齡兒童;抑或是家庭弱勢的學齡孩子。開始喜歡和小孩互動,許多人開始發現也提醒我,我在對付孩子們這件事上其實滿有一套!不間斷地當義工兩年後,我決定因為這個興趣和志向完成許久沒碰地學業,準備重考大學,決定的當下開始算起,經過五個半月的準備,指考考上屏東大學。雖然和當初想念的學校有落差,但是很感謝神,仍是我喜歡的科系!
  工作──我又將剛升遷的這份物業工作辭掉準備專心唸書,認識較久的同事們也跌破眼鏡(總覺得身邊的人眼鏡常跌破,我不是故意的),但又真心祝福,並認為我的決定沒錯!人還年輕也不笨,是該好好在這個時候多投資、栽培自己,盡我所能地吸收、挑戰這個世界要帶給我的東西。
  人際──在我回到校園的一年半中,我並沒有透漏自己的年齡給同學,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那也是非不得已。我希望班上每一個人跟我相處的基礎是建立在完全的友誼和信任上,不需要有年齡輩分上的枷鎖,我想聽聽每個身邊常相處的人真正對我的看法而不帶壓迫,更不想讓年齡帶給自己無形的壓力,在這裡只想好好扮演學生的角色,並且心無旁鶩一路尋求上帝接下來要帶領我走的方向。而我也發現自己敞開心胸後,知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多,或許很多觀念想法不同,但這也是我們各自如此與眾不同而可愛之處。
  愛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甚至顛覆一個人的生命。或許在這個看似混亂的時期,我好像都得到了甚麼,又好像都沒有得到甚麼!但如果要為這段生命下個註腳,我會選擇──勇敢!起碼我是在不斷沉浮的生命海浪中不停往前抓取浮板的女孩,每次的放下、每次的拿起,都沒有浪費地編列在身上,彷彿海水拍打身體的痕跡;當太陽灑在身上時,我看到上帝笑著對我說,孩子你看,那些都是我不斷守護你的證據。
  
How about right now
現在的我,仍有要許多被調整的地方,但是對於和每一年齡層的人在相處上其實已經不再害怕或保留不敢付出,並且心裡有極大的平安,知道無論身處何處、面對何人、經歷甚麼樣的挑戰都會對自己帶來益處,而且無論發生甚麼事,背後都有兩個家庭給我支柱,一是我原生家庭、一是教會的大家庭。
  在自己所處的關係圈中,成為有影響力的人是我不斷邁進的目標。有影響力的人並不一定是樣樣都行、樣樣第一;而是在別人有需要時站在與他相同的位置給予適當的支持與安慰,不求回報地付出愛和行動。歌林多前書十三章七、八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不要問這個世界可以帶給我甚麼,而是我可以為這個世界做甚麼,期許自己不只是口號,而是此生能夠活出這樣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